没有任务的超变传奇(没有任务的超变传奇游戏)

单职业打金传奇 2022-09-14 132

2019年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二模现代文一汇编

宝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宣传与教育(节选) 贺麟

①我们并不否认宣传有其不可免的流弊,亦不否认我们的思想界和出版界常为恶劣的宣传所充斥。但我们不能向时代开倒车,主张根本摒绝一切宣传,只能向前努力去提高宣传的素质。所以我们主张不可离开教育而从事宣传,也不可仅仅热心教育而忽略宣传。宣传家应当以宣传为主,教育为辅,教育家应当以教育为主,宣传为辅,离开教育而言宣传,宣传就没有内容,离开宣传而言教育,教育就没有广大的影响。

②同时,我们也不可离开行动而言宣传。宣传和行动不可分离。一位宣传家,如果自己没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也就没有资格作宣传。不到民间去服务,宣传也是空话。所以最好的宣传方法就是宣传的人以身作则,让自己的行动引起别人的行动。如像明末耶教士利玛窦之到中国来作宗教宣传,他自己先学养成良好的教育技术,天文、医学无所不通。他又能够真正为中国人服务,开医院,救灾难,而且在服务之余,生活同中国人完全一样,穿中国的衣服,说中国的语言。他诚恳的态度,坚定的信仰,服务的精神,专精的学术,使当时好些朝野的人士都尊敬他,佩服他,受他的感动。在当时风气那样闭塞的困难情形之下,他的宣传,居然产生了伟大的效果。

③宣传的方法,需要艺术化。诗歌、戏剧、图画种种的表演,都是宣传決不可少的条件。宣传的方法是拿真挚的热情来感动人或感化人。枯燥乏味的宣传,纯粹注入式的宣传,宣传者本身就感觉勉强,听众自然更感觉无味。不过我们说宣传要艺术化,并不是说艺术应该宣传化,或说拿艺术来作宣传的工具。我们只是说宣传应当受艺术的陶冶以感人于无形。这样的宣传,才能给人以具体美化的印象,而不只是呐喊些空洞抽象的口号,以致引起旁人的反感。

④凡是缺欠诚意,毫无正大光明的方针政策,只知道开些空头支票,欺骗人民,搞阴谋诡计,封锁消息,当然不会把宣传行动化到民间服务。他们不仅不能够发生良好的效果,而且反而会使宣传为世所诟病。这种人当然不能够代表真正的宣传家。中国近代政治上第一个先知先觉同时也是第一个典型的宣传家应推崇为孙中山先生。他是第一个认识宣传的重要意义,打破传统轻视宣传观念的人。他宣传的精神,感人的态度,坚卓伟大的人格,终身从事革命的伟绩,和他的好学不倦、手不释卷的学养,使他的政治主义的宣传,在中国政治运动史上开一新纪元。

⑤中国今后政治宣传,应当以孙中山先生为典型,宗教宣传应当以利玛窦为模范,学术宣传应当以苏格拉底、费希特为代表。如是庶几学者、教育家、先知先觉,可以离开学府或象牙之塔而到民间去。而一般民众亦可以受先知先觉者、教育学家的感化与启迪。如是庶宣传与教育,可以收分工合作,同时发达,携手并进的效验。

(1944年写于昆明)

3.第④段加点词语“空头支票”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 下列选项中的命题与第②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位宣传家,只要自己具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就有资格作宣传。

展开全文

B.一位宣传家,如果自己具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就有资格作宣传。

C.一位宣传家,只要自己没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就没有资格作宣传。

D.一位宣传家,如果自己没有资格作宣传,就没有实行的能力与勇气。

5.依据第③段内容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宣传也可借助音乐、摄影等艺术方法。

B.艺术化的目的是美化宣传、感化民众。

C.宣传没有艺术化,就不是真正的宣传。

D.宣传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宣传。

6.比较第②段与第④段列举事例的不同作用。(4分)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

3.缺乏诚意的宣传者向人民发表不准备兑现的诺言。(2分)

4.C(3分)

5.D(3分)

6.第②段以传教士利玛窦为例,说明最好的宣传方法就是宣传者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引起别人的行动的道理;第④段以孙中山为例,说明真正的宣传家富有诚意、具有正大光明的方针政策的道理(4分)

7.首先,提出观点:宣传虽有不可免的流弊但是仍然不能摒弃宣传,而应该提高宣传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做到宣传与教育不可分离与宣传和行动不可分离。接着,分别提出了艺术化的宣传方法与宣传者要应有的人格精神、态度立场,最后总结,呼吁宣传家深入民间,感化启迪民众,促进宣传与教育共同进步。(4分。由于是节选,答案视实际而定)

崇明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人是否有权想信什么就信什么?

①人有权利相信任何他想要相信的东西吗?常有人称这种“权利”是固执无知者的最后避难所,当这些顽固分子被如山的证据和汹涌的意见包围时,他们会说:“我就是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有这样相信的权利!”问题是,他们真有这个权利吗?

②我们承认,人都有“知道”某些事情的权利。我有权知道自己的雇佣合同条款,医生对我的病情诊断,我在学校里得的分数,是谁在控告我,我的罪名又是什么等等。

③然而,信仰并不是知识。就像分析哲学家摩尔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的那样,你不能说“天在下雨,但我不相信天在下雨”,这么说是荒谬的。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信仰可以是错误的,可以缺乏证据或逻辑思考的支持。它们还可以是道德败坏的,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或恐惧同性恋的信仰,比如相信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消灭意志”、严厉体罚,比如相信老人应该一律安乐死,又比如相信“种族清洗”是一种政治解决方案等等。

④上面这些判断假定了信仰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但其实,信仰往往不太像有意而坚定的行动,更接近一种态度或者精神状态。有的信仰(比如个人的价值观)并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它们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从同侪那里“获取”的,它们要么在不知不觉之间被我们吸收,要么由体制和权威反复灌输,要么通过道听途说为我们接受。因此我认为,“获取并抱持信仰”未必是错,错的是“明知道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不肯怀疑它们、抛弃它们”,这些都是有意的、不道德的行为。

⑤“你算老几,能告诉我该信什么?”狂热的信徒这样反驳。然而连这个反驳也是错的,它假定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而忽略了“现实”这个角色。我们的信仰旨在反映现实世界,正是在这一点上,信仰可能陷入混乱。有些信仰是不负责任的,更具体地说,有些信仰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获得和保留的。比如一个人可能无视证据,接受流言、谣传、或是来源可疑的证词,他可能忽视某个信仰和他的其他信仰互不相容,可能接受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者表现出对于阴谋论的偏好。

⑥19世纪数学哲学家威廉·克利福德曾宣称:“无论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只要没有充足证据就相信某事,就是错的。”我倒不是要恢复那种强硬的证据主义。克利福德这么说,是要阻止不负责任的“过度信仰”,也就是忽视证据,而用一厢情愿的想法、盲目的信念或情怀来刺激或是维护信仰。

⑦詹姆士在探讨各种宗教经验时提醒我们,“信仰的权利”可以营造出一片宗教宽容的氛围。那些立足于教义的宗教曾对不信教的人施行压迫、折磨,并发动了无数战争,要终止这类暴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双方承认彼此“信仰的权利”。然而即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依然不能宽容那些本身极不宽容的信仰。任何权利都有限度,而且和责任伴随。

⑧不幸的是,今天的许多人滥用了信仰的权利,对责任却嗤之以鼻。他们往往用一句“我有信仰的权利”来为自己的顽固不化和错误知识辩解,这并不符合詹姆士对信仰的权利提出的要求。有人相信人类登月或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政府虚构的事件,相信巴拉克•奥巴马是穆斯林,相信地球是平的,或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这些人所宣称的信仰权利是一种消极权利,其目的是排除对话,避免质疑,并禁止别人干涉自己的信仰和忠诚。这些人的心灵已经关闭,不再向外界学习。他们或许是“真正的信徒”,但他们不是真理的信徒。

⑨和自由意志一样,信仰是人类自主权的基本成分,也是个人自由的最终根据。但是克利福德也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的信仰都不是一件只涉及他自己的私事。”信仰塑造态度和动机,引导选择和行为。人的信仰和知识都是在一个认识共同体内形成的,并且反过来影响着这个共同体。信仰有信仰的伦理,无论是信仰的获得、维护还是放弃,都有规矩可循。这套伦理既产生了我们信仰的权利,又对它提出了限制。如果有的信仰是假的、道德败坏的、或不负责任的,那它们就也是危险的。我们没有信仰它们的权利。

(有删节)

3.第③段加点词语“信仰”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下列对第④段作用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3分)

A.对上文分析的假定前提作辩证思考,使论证更严谨。

B.采用对比论证,突出明知不对还维护的信仰是错的。

C.采取以退为进方式,退一步进行论证进而明晰观点。

D.举例论证,补充论述有的信仰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

5.下列各项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都是有意而坚定的信仰行为。

B.有的信仰具有继承性,因此个人不必为此担负责任。

C.宗教宽容强调信仰的权利,是解决暴行的有效方式。

D.信仰与知识有区别,但二者形成于一个认识共同体。

6.对第⑤段“狂热的信徒”观点的批驳是否严谨,请做出判断并做简要分析。(4分)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

3.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

4.B

5.D

6.示例一:首先,对其假设前提“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的荒谬进行批驳,指出其错误的实质在于忽视了信仰旨在反映“现实”,因此信仰可能陷入混乱乃至不负责任。并引用威廉·克利福德的话论证观点,进一步论证忽视证据的信仰是应该阻止的。整个批驳过程层次有推进,论证严谨。

示例二:首先,提出其假定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但对这一假定的错误之处未作阐明。同时,虽然指出其忽略信仰反映“现实”,但是,对信仰反映“现实”的重要性未做分析以及对这一忽略为何能够导致信仰混乱或者不负责任未作分析。因此,整个批驳过程略显严谨不足。

评分说明:明确判断1分,分析内容3分。

7.首先否定“有相信的权利”的观点,之后从“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明知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是有意的、不道德的”“信仰是有限度的,要与责任伴随”三个角度批驳对方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没有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权利。

评分说明:否定“有相信的权利”的观点,1分;从“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明知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是有意的、不道德的”“信仰是有限度的,要与责任伴随”三个角度批驳对方观点,2分;得出结论:我们没有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权利,1分。

虹口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出口铁路?留住旅客?

邢海洋

①“春运”大幕拉开,万人挤破火车站护栏的局面没出现,却出现了一列临客只坐一位乘客的“奇葩”镜头,诸如北京到哈尔滨、到成都的“秒光”线路还有余票。最能反映紧缺经济的“春运”火车票也供需平衡了。全人类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曾被认为是“无解”的难题,中国式的产能扩张却奏效了。但平日里这些过剩的产能,又该如何利用?

②中国铁路建设大干快上,高铁的网络化成就了全国人民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过剩的信号已经出现在铁路设备的生产上。 。我国铁路已成为世界上铁路运输强度最大、运输效率最高的国家,客车动力也从早期的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和动车组过渡。5次提速以及高铁大跃进后,牵引动力的升级换代几近完成。如今,也只有春运高峰,铁路部门才会把闲置的老旧车辆拿出来,临时编组,让乘客重温绿皮车的回忆。

③可问题是:铁路新建里程相对于既有铁路,未来只会是边际式的递减,如何支撑车辆业因更新换代而迅猛扩张了的产能?对于即将过剩的产能,无论是南北车的合并还是北京、莫斯科高铁的动议,制造商和政府,选择的都是走出去战略,可并不顺利。中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亏损了41亿元,墨西哥高铁项目被无限搁置。而雄心勃勃的泰国高铁和北京到莫斯科高铁也需要中国大量投资。与海外合作,远没有国内政企合力的确定性和高效率。

④中国的高铁路里程均已跃居世界第一。当“春运”也不再是紧缺商品,这意味着“春运”40天之外的320余天里,全国交通资产中已有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从衡量生产企业的角度说是开工不足。中国铁路一直处于超负荷的运营状态,松开绷紧的弦,对于调度和安全生产,未必不是好消息,但对中国铁路总公司逾3万亿元的负债却非如此,更不用说随着新线路的建设,负债还在快速攀升。如何盘活闲置资产,创造出利润增长点,铁路在竭尽所能。如开通了北京和燕郊之间的临时火车,争取日常通勤旅客。北京和广州深圳间还开通了夜行卧铺高铁,与航空运输争旅客。可和“春运”回家过年的刚性需求比起来,新增的试探性服务吸引到的客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⑤真正能够填补运力空缺的,应是体量更大的市场——旅游市场。据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超1.1亿人次出国旅行,游客海外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28%。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海外游输出国。另一方面,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却持续下降,2014年,中国遭遇历年来最大一笔旅游赤字,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开销比海外游客在中国的支出多出113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近50%。

⑥如果说“春运”是刚需,是亲情纽带和传统习俗浸润下中国人的不二选择,旅游则是提升生活品质之道。弥漫全国的雾霾、高昂的物价和景区涸泽而渔的门票,却使国人不得不舍近求远,费时费力去海外。纵观全球旅游输出国,不乏日本和俄罗斯那样地理气候单调输出源,而如国土面积与我们相仿的美国,大半人口根本没出过国。中国的地大物博,气候与环境的多样性全球无出其右。在资源禀赋上,国人本不该有出国旅行的冲动,现实却是不得不在春节加入“春运”大军,而不在平日出国旅行,将交通网络的使用和闲置都推向极端。留住国内游客,吸引海外游客将是一个比“春运”更难解的难题,这就不仅是交通部门的难题了。

3.简要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奇葩”的表达效果。(3分)

4.依据图表数据并结合上下文,填写第②段横线处的内容。(3分)

5.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铁路产能过剩已成为了中国铁道建设最为重要的问题。

B.绿皮车承载了美好的铁路回忆,因此只有在春节使用。

C.能从超负荷状态走出,呈现出了中国铁路建设的进步。

D.铁路部门为了减少铁路部门负债采取的措施见效甚微。

6.第⑥段谈及日本、俄罗斯、美国旅游状况,分析其作用。(3分)

7.全文多次提到“春运”,请分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3.要点:奇特的景象/中国铁路运力的过剩情况/讽刺、调侃的意味突出了

4.要点:2010-2013年产量持续下降,2014年虽然较2013年增长到15.5%,但是相较于2010年,仍然缩水了的1/3。

5.B

6.(以地理气候条件单一的日本、俄罗斯和地理条件复杂的美国的旅游情况作为材料分析,两种情况的)比较,突显了中国人境外旅游的原因与无奈。也更清晰地揭示了当下旅游无法成为铁路部门改善闲置状况的原由。

7.从结构上,以“春运”的现状开头,引出全文对于铁路产能过剩情况的阐述与分析。

从内容上,“春运”是形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本文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起点。

一方面作为刚需的“春运”需要得到满足,因而使曾经超负荷的铁路运力得到了缓解,另一方面,“春运”客流需求的满足又带来了平日的铁路运力过剩。从而引发了铁路部门对于过剩的问题的努力,也引发了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

嘉定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艺术电影为何难以赢得大众市场

——从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争议说起 桂琳

①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下文简称《地球》)在2019年新年之际上映后引发了诸多争议。如果单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它的探索是令人尊敬的,电影中的诸多艺术特质也值得电影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但该片最大的问题是,当它将自身定位于走入大众市场的艺术电影,其制作定位和营销定位上都出现了失误。也正因为如此,围绕着它的争论也带来一种讨论的契机:什么样的艺术电影可能获得大众市场的认可,艺术电影又如何走向市场。

②美国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艺术电影由于缺乏可识别的明星与熟悉的类型,就必然利用作者论的概念来整合文本。而在艺术电影文本中,作者代码的凸现正是通过对古典规范的违背,并从古典规范中偏离出来,比如一个不正常的角度,一个被强调的剪接,一种被禁止的摄影机运动,一种不真实的布光或场景变换等等。毕赣的第一部电影《路边野餐》十分符合波德维尔对艺术电影的分析,而《地球》对前作中的“荡麦长镜头”进行了强调与扩展,构成了其在艺术上的继续探索。

③但《地球》因为更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对票房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这种需求,不仅加入了明星,还试图将类型元素融入影片之中,想借助黑色电影的类型惯例让《地球》具有更强的市场号召力。

④类型+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借鉴哪种类型,如何将类型引入艺术电影,与导演对类型应用的理念有关。艺术+类型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艺术电影借助类型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类型在这一组合中充当一种工具和靶子,导演借助类型程式来凸现自己对传统和成规的批判;另一种则是将类型程式放在显性层面,突出类型的魅力,而将导演个人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放在相对隐性的层面。

⑤从《地球》来看,首先,影片对黑色电影类型的借鉴与毕赣个人的诗性电影追求之间就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黑色电影类型元素的强行加入并没有给影片整体助力,反而成为一种累赘,更谈不上电影借类型来完成一种更高层面的思想表达。其次,《地球》对黑色电影类型本身的类型元素也没有很好地掌握,所以它无法像 《白日焰火》那样将黑色电影本身的类型魅力发挥出来。《地球》说到底还是一部艺术电影,黑色电影类型的加入其实还给它的艺术性做了减分,它也不可能借助类型成功地走入大众市场。

⑥老到的营销方略能激发类型预期,一旦营销已经告诉观众去期待一个他们最喜爱的形式,那么就必须履行诺言。从《地球》的营销策略来看,正是犯了电影营销的大忌。选择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从广告词上又强调了《地球》与浪漫爱情片的类型十分接近,而影片实际的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即使从类型上去划分,这部电影所借鉴的黑色电影与浪漫爱情片也根本是两个类型。黑色电影本身是带有批判意味的一种类型,《地球》在营销上却突出了浪漫与甜蜜,这种营销定位必然带来后面的口碑恶果。同时,如果观众没有一定的艺术电影素养并对毕赣前作比较熟悉,《地球》艺术创新部分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观众看得莫名其妙并感觉上当受骗完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完全不应该苛责观众。

⑦一个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本身应该包括不同种类的电影,这些电影的营销策略和目标受众也是不同的。以美国电影市场为例,好莱坞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基本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电影等级:第一是大片,作为主流制作处于第一级,这些电影的平均预算达到一亿美元,其中1/3预算用于市场运作,其内容就是为多媒体市场来设计的;第二级包括六大媒体联盟的子公司发行的艺术电影,类型电影等,其中有主流的一线明星,而且影片有成为市场黑马的潜力,这些电影的预算平均为4000万美元;第三级是由独立制作发行商开发的小众电影,通常花费在1000万美元以下,是为特定的市场生产的小众电影。

⑧以这一分类为参照,《地球》应该属于第二级或第三级的电影,它的电影预算和其电影预期收入也应该属于这个级别的。它不仅应该在制作预算上有所克制,在营销上更应该突出自己的艺术特质,营销方案围绕艺术电影的核心受众来展开,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一次所谓断崖式的口碑现象了。

⑨围绕着《地球》的这场争论对中国艺术电影发展和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艺术电影导演需要考虑自己的每一部电影定位到底是什么,如何制作和营销才是最合适的选择。而电影市场的成熟,不同预算和市场预期的电影划分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这样有才华的艺术电影导演走得更好更远。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3.第②段加点词“作者论”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4.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尽管存在失误,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在艺术成就和盈利两方面都超越了《路边野餐》。

B《地球最后的夜晚》本不该定位于走入大众市场,因为该片事实上是很适合“小众”的。

C毕赣把自己的艺术表达隐藏在黑色类型之后,造成大众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难以接受。

D《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时所强调的影片类型与实际出入很大,招致市场的差评是必然的。

5.第⑦段以美国电影市场的分级为例,对其作用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证明了不同种类的电影在市场上共存是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应有的常态。

B为《地球最后的夜晚》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走向大众市场指明了道路。

C为国产艺术电影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避免口碑恶果提供了权威的参照。

D证明了每部电影都有其既定的等级,越级营销将会扰乱电影市场的秩序。

6.如果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仍定位为走入大众市场的艺术电影,请运用本文的相关观念为其制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4分)

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参考答案】

3 (2分)答案示例:艺术电影导演就如作者,在创作中呈现违背古典规范的某种一贯的(或持续的)个性化的(或可识别的)艺术特征(或探索)。

4 (3分)D

5(3分)选D得3分,选B得1分。

6(4分)答案示例:(1)清晰定位艺术+类型的显隐侧重。(2)融合好类型元素和艺术理念,完成更高层面的思想表达。(3)掌握发挥类型魅力,为艺术性加分。(4)参照美国电影分类定位,准确定位制作预算。

评分说明:从营销角度提的建议不给分。

7(4分)答案示例:本文首先由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争议提出讨论主题(或论题、议题):艺术电影为何难以赢得大众市场(或艺术电影如何才能赢得大众市场)。(1分)然后以《地球》的失误为例,从制作定位和营销定位两方面分析,得出制作定位和营销定位不合理是艺术电影难以赢得大众市场的原因的观点。(2分)最后,作者肯定了争论的价值,对艺术电影的制作和营销提出了期望(或建议)。(1分)

普陀区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

杜尚的质疑

①1917年,纽约正在酝酿一个大型独立艺术展。法国艺术家杜尚把一件从器皿店购得的陶瓷小便池送到展会。这件被命名为《泉》的作品,是作者刻意寻来的批量生产且“从任何审美角度来说都没有吸引力的东西”。它的到来掀起了一场艺术风暴。

②在传统观念中,艺术是独特的,应该看上去是美的。杜尚用自己的行动对习惯性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自此以后,艺术并不只是追求表现崇高的美、和谐的美,现代艺术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壁垒,拓展到了诸如荒诞、颓废、反讽、神秘等范畴。

③那么,从现代美学的视野来透视,究竟该如何看待艺术呢?美学上对艺术的讨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艺术是一个总体性的种概念,其中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属概念,比如艺术品、艺术家、欣赏者等。在这方面,美国当代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了一个艺术四要素理论。他认为,艺术这个方程实际上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世界(指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世界或情感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他用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④在这四个要素中,杜尚并不看重“作品”本身。对于他来说,作品不必是某种精湛的手工技艺的结晶,“随便哪一个”都可以,重要的是艺术家以及艺术家对世界的认知。所以他信手拈来小便池这样一个“现成物”,把它作为服务于艺术家思想观念的工具,表现出对艺术和日常生活关系的思考。由此,当代很多艺术成为一种“观念艺术”,仅在观念的层面上存在着,甚至产生了“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的慨叹。

⑤然而,在四要素示意图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艺术品被置于中心位置,其他三个要素都是通过艺术品关联起来的。工程师建造工程,商人制作商品,而艺术家所以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创作的是艺术品,而不是其他什么产品。所以,对艺术的美学考察,还必须深入到艺术品中去。

⑥从常识角度说,艺术品是什么好像并不是一个问题,它不就是那些我们称为绘画、雕塑、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或音乐的事物吗?然而杜尚的质疑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为什么我们把挂在墙上的绘画作品称为艺术品,而很少把家里日用的锅碗瓢盆说成艺术品? 为什么我们可以把手头的某本小说说成艺术品,而不把报纸上的新闻叫作艺术品?

⑦在美学中,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分界在于,前者是专供人审美欣赏而存在的,即康德所说的审美“无功利性”。与此相对,实用的物品,无论是一把锤子,抑或一件衣服,它们都有具体的实用功能,比如锤子可用于敲击物体,衣服可用于御寒或社交目的。因此,这些实用物品本质上是功利性的。正因为两者之间的这个区别,所以,我们总是对艺术品作出“美”或“不美”的判断,而对实用物品则常常作出“有用”或“无用”的判断。

⑧尽管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可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尤其是面对复杂的对象时,我们很难加以区分。比如,有许多物品既是实用对象,也是审美对象,建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紫禁城是供人居住的皇宫,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典范;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城的一个重要祭祀场所,但我们同样可以把它当作西方建筑风格典范和理想艺术品来加以欣赏。

⑨于是,有的美学家修正说,实用物品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品,当它作为艺术品被欣赏者观赏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它的实用功能,而是它的审美特性。比如希腊古瓷瓶,本来只是用以盛水或酒,然而,当它作为艺术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观赏的是其优美的造型、和谐的色彩等等。如此说来,一件物品是否成为艺术品,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它采取什么态度。当它经过人们慧眼的发现,被赋予某种审美的意义,在一个特定的欣赏背景中,它便有可能作为艺术品,成为我们的欣赏对象。

⑩从这个角度看,杜尚的《泉》或许是有意要打破日常实用物品和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之间人为的划分,拓宽我们审美欣赏对象的范围,让日常用品在特定条件下转变为审美静观的对象。

⑪当然,是艺术品和艺术品的高下是两种不同的判断。杜尚的《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成为我们观赏的对象,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件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诚如迪基所指出的:“杜尚的‘现成物’作为艺术品价值并不高,但是作为艺术的范例,它们对艺术的理论却极有价值。”杜尚通过质疑重新界定了艺术,并通过这种方式改变我们看世界的眼光。

3. 第②段中画线的词语“壁垒”在文中指的是 。(2分)

4. 分析第③段示意图在文中的作用。(3分)

5. 下列推断与第⑪段文意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艺术品的价值并不等于其艺术价值。

B. 艺术品的形式不能决定其艺术价值。

C. 杜尚成功地提升了艺术理论的地位。

D. 杜尚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审美眼光。

6. 依据本文对“艺术品”的概念界定,分析司马迁的《史记》是否属于艺术品。(4分)

7.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参考答案】

3.对美的界定(对美的限制禁锢)

4.直观形象地呈现艾布拉姆斯对艺术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见解,作为阐述杜尚艺术观的参照,为下文从四要素的核心“艺术品”角度进行美学考察作铺垫。

5.a

6.本文将艺术品界定为“在特定欣赏背景中,被欣赏者赋予某种审美意义的欣赏对象”。按此划分,当人们把《史记》视为文学作品,欣赏其生动的叙事、含蓄的笔法、深沉的情感等艺术特点时,《史记》就属于艺术品;当人们将之视为历史记录、查阅历史事实时则不是。

7. 本文由杜尚将陶瓷小便池送展这一标志性事件及其影响的介绍,引出“现代美学视野下该如何看待艺术”的话题;然后以艺术四要素理论来考察杜尚的创作,阐述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及其对世界认知的重要地位;接着阐释了美学家对“艺术品”和“日常实用物品”区别的认识发展,以此考察分析《泉》的创作理念,指出本身艺术价值并不高的这一作品在拓宽审美对象范围、推动艺术理论发展上的特殊价值。

青浦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提升文创竞争力有必要“两头走”

1故宫又上了头条——因为预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的人数过于火爆,故宫官网被网友刷“瘫痪”了。近年来,故宫在文创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故宫文创携手世茂以“快闪店”的形式登陆上海,独特的展览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故宫的做法给上海打响文化品牌、提升文创竞争力,可以带来不少启示。

221世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综合竞争力演变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构建城市品牌成为挖掘城市内在价值、在城市竞争中实现差异优势的重要举措。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资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此汇聚。改革开放以来,也创造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但冷静来看,上海现有的文化产业链是不完整的。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与品牌断裂、文化与大众割裂,导致上海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上缺乏足够多的核心竞争力。

3如何做出真正有内涵、能推广的文化品牌,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城市文化品牌?结合现实挑战,有必要“两头走”:一头做精做深,尊重传统,提升文化文艺价值;另一头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老百姓更接近艺术,更愿意体验文化。

4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需要尊重传统,并将其内涵进行充分阐释和挖掘。这就需要通过作品、人、环境三大要素来实现,即通过作品本身内涵的挖掘、文化工作者思想引领的加强、科技文化融合手段的环境支撑三个要素来实现。

5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并以建筑、路名、符号等形式将各种故事隐藏于上海城市的各个角落。这正是精品创作的直接源泉。同时,对经典作品再创作也是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可以看到很多致敬经典、追缅先烈的作品。

6古往今来,文化都是靠匠人精神传承的。匠人精神之于文化,是引领和指导,更是生根发芽的根基。杨致俭古琴制作技艺工作室就是一个例子。

7从深层次来看,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技术革命与200多年之前的工业革命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建立在互联网逻辑基础之上的信息革命,而信息态的虚拟价值恰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文化与科技融合,本质上是创意与创新融合,是以科技推动创意的质量和产业化。技术能够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表现力和创作力、提高创意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这在影视制作、游戏、会展、广告、主题公园、建筑设计等行业尤为明显。

8文化品牌的另一头应该与市场对接,把传统和当代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海存在一批质量过硬的文化品牌,如许多老字号产品过硬,但缺乏将产品推向更大市场的契机;不少演出院团拥有好的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却缺少能够帮助这些好作品、好产品实现产业化的人才,更缺乏能够挖掘和提供这类人才的机制和平台。

9文化品牌的打造,在关注内涵提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市场、受众的需求及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将文化创作与现代文化消费整合是文化领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从对外传播角度来看,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京剧和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如果想扩大文化品牌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要实现文化上的自我突破,也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化。

10目前,文化产业化的首要发展目标是使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而要让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首先要靠人才,不仅要引进好的创造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和引进具有营销、广告、中介、经营等相关能力且能把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转化为畅销产品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文化资源和市场需求的纽带,是文化产业大众化的关键。

11平台也是一个关键要素。平台是将创作、表演、企业、媒体、受众嫁接在一起,生产出市场喜闻乐见又兼具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产品,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关键所在。在这一方面,上海民营院团的发展正在提供借鉴和经验。它们的创作活力和创作质量深刻带动了艺术潮流,体现出强劲的市场爆发力。特别是,一些年演出场次破万的数据,更说明它们受到了不同群体的喜爱。

12就发展模式而言,平台资本的多元化也是成功的基础要素。国家艺术基金的注入、大企业的投资和众筹赞助,多元化的“输血机制”使得民营院团的发展拥有强劲势头以及后劲。

13文化要活起来,还需实现不同文化资源之间、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等的嫁接,这就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上海的张江文化创意园区就是典型的机制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案例。在张江文创区,探索、钻研、合作是三个明显特质。前两者意味着对市场的把控与前瞻,后者则是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重构。

14在做活做新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能把精品化和大众化割裂开来。精品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只有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才能被老百姓所认可;大众化是精品化的检验,只有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文化作品,才能长久地流传下去。我们要通过精品化将当代作品转化为经典作品,再通过大众化、市场化将经典作品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经济价值,又能满足老百姓的精神追求,从而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选自《解放日报》2019年2月26日)

3.第12段中的“输血机制”在文中具体是指 。(2分)

4.下列选项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3分)

A.上海有一批老字号文化品牌尚未与市场对接。

B.提升老字号文创竞争力的关键就在科技人才。

C.现有机制对老字号文创竞争力的提升有待完善。

D.打造文化品牌必须及时关注市场的需求与变化。

5.下列选项中,根据最后一段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老百姓也有可能认可。

B.当代作品精品化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C.只要有文化品牌的精品化就能实现文化产业的价值。

D.提升文创竞争力必须先走大众化,然后再走精品化。

6.结合文意,列举一个“文化产业回归市场本位”的成功例子,分析其成功的主要因素。(4分)

7.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4分)

【参考答案】

3. 国家注入、企业投资、众筹赞助的资本多元化。(2分)

4. B(3分)

说明:“就在”与文意不符,平台也是一个关键要素。A上海存在一批质量过硬的文化品牌,如许多老字号产品过硬,但缺乏将产品推向更大市场的契机。C文化要活起来,还需实现不同文化资源之间、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等的嫁接,这就要有完善的机制作为保障。D 文化品牌的打造,在关注内涵提升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市场、受众的需求及变化。

5. B(3分)

说明:A只有具有真正文化内涵的作品,才能被老百姓所认可。推断错误。C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经济价值。只要……就,明显错误。D我们要通过精品化将当代作品转化为经典作品,再通过大众化、市场化将经典作品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作品。次序颠倒。

6.答案说明:要举出实例,然后从人才、平台、资本、机制等方面阐述具体做法。(4分)

7.答案示例:本文首先从故宫上头条引出文创话题,(1分)然后提出提升文创竞争力有必要“两头走”,即走精品化,做精做强文化品牌;走大众化,做活做新文化产业,(2分)最后指明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1分)

闵行区、松江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金庸小说的武与侠

新垣平

①金庸辞世之后,各大媒体纷纷发文纪念,除寄托哀思外,更带有“盖棺论定”的意味。耐人寻味的是,许多文章的重点都强调,金庸除去武侠小说之外,还是卓越的报业大亨、政论家,以及参与起草《基本法》、与许多政要交好等事迹。强调这些成就自然无可厚非,不过其中也隐隐有“金庸可不止是写武侠的”的言外之意。这种潜台词彰显出,对于如何评价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金庸现象”,人们仍然感到困惑不定。但毫无疑问,如果没有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即便金庸其他方面的成就再翻几倍,影响力也绝达不到今天的一成。

②金庸本人在访谈中有一个说法:“武侠小说的精神是‘侠’字而不是‘武’字,‘侠’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人家主持正义。”这段话传播很广,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以此而论,武侠是传播一种道德精神,自然于国于民有重要意义,所以武侠小说较为高雅的叫法就是“侠义小说”,而低俗的称呼是“武打小说”。

③不过对一种文学本质与功能的看法,并不会因为作家本人曾说过而更加合理。把脱离了“武”的“侠”当成武侠的基石有很多说不过去的逻辑。当年韩非子就说过“侠以武犯禁”,脱离了起码的武力,侠客和一般的好人、热心人的区别就不大了。这些人自然也十分值得学习和效仿,但小说读者显然不是为了看这些。

④事实上,金庸小说中的主角,也并非都可以归为一般认知的“侠”,哪怕是有“武”的“侠”。早期的陈家洛、郭靖等人,还多少是按侠客的形象塑造的,有许多为国为民的光彩事迹。到了“神雕侠”杨过,虽然也有些侠义之举,但重点刻画的却是其冲突激烈、爱恨交织的个人情感生涯,后来的张无忌、令狐冲等人,虽然武功天下无敌,却也并不是“侠之大者”。可算是大侠的萧峰,也有不少侠士绝对不应该有的杀戮之罪。到了韦小宝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也讲义气,但和行侠仗义怎么也沾不上边。按照陈墨等金庸学者的研究,在金庸小说发展中有着非常显著的“侠”的退隐现象。虽然金庸作品中显然有着对侠文化的温情,但最终却走向了《堂吉诃德》式的结尾,这使得金庸小说具有了超越弘扬侠义精神这一目标的、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更深远反思。譬如,在日月神教和左冷禅之类庞大森严的江湖势力之下,还有可能出现真正的侠客吗?

⑤然而从另一方面讲,金庸以及许多人对“武”这一面的忽略也是有问题的。金庸等人的认识可能受到时代的限制,而没有找到理解“武”的适当模式。“武”如果只能解释为暴力,顶多是夸张的暴力,那么武侠小说自然是宣扬以暴易暴,怎么看都矮人一头。不过今天的读者理应看得更清楚,武侠之“武”,至少在新武侠以后,事实上已经从相对写实的《水浒》式武技,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奇幻。金庸本人所发明或发扬光大的一系列以内力为根基的“武学”——内功的运行、转移、远程攻击、防御、速度加成等等,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的基础,而成为一种奇幻的设定。毋庸讳言,读者喜爱的首先也是这些神奇瑰丽的场面和效果,而非深层的人性与社会反思。

⑥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稀奇,就是八九流的写手也在写,怎么没金庸的地位?因为同样是写,功力却大有不同,给人的阅读体验也天差地远。

⑦《雪山飞狐》有一段曹云奇、殷吉、阮士中三人较量轻功的描写,非常值得读。这个桥段和主体情节没有太大关系,对轻功的描写也没有高来高去的玄虚,而是贴近常人跑步、跳高的体验,自然给人现实可信之感,而人物各自的性格、身份和钩心斗角的关系,也天衣无缝地融入了这一段轻功描写中。

⑧金庸武侠的出色之处,正在于建构出了一个想象奇崛又极具真实感的幻想世界。这一重意义,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是经常被忽略的。不过随着《魔戒》《冰与火之歌》等国外顶尖幻想小说的引进,我们能够并更应该从这层意义上去认识金庸武侠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

⑨即便金庸去世,这个幻想世界仍将存在于亿万人的脑海中,或许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

(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11月15日,有删改)

3.第①段加点的词语“盖棺论定”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2分)

4.对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承接上文金庸对武侠小说精神的解释。

B.引出下文作者对武和侠的含义的理解。

C.强调作者本人很难干预读者理解作品。

D.强调武侠小说的本质与功能就是侠义。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金庸的巨大影响力主要源于其武侠小说的创作和流传。

B.日月神教等势力统治下的江湖是不会出现真正的侠的。

C.金庸所写的武侠超越了相对写实的《水浒》式的武技。

D.金庸留给后人的遗产就是存于人们脑海中的幻想世界。

6.第⑧段提到《魔戒》《冰与火之歌》等国外幻想小说有何作用?(4分)

7.概括作者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主要观点。(4分)

【参考答案】

3.(2分)对金庸和“金庸现象”(1分)作出最终评价(1分)。

4.(3分)D

5.(3分)A

6.(4分)金庸在其武侠小说里建立的幻想世界和《魔戒》《冰与火之歌》有相似之处,(1分)不是随便哪个写手都能做到的;(1分)为评价金庸小说提供一种方法(路径),(1分)有助于人们从奇幻、幻想小说的角度(1分)去认识金庸武侠的内涵和美学意义。(1分)

7.(4分)金庸武侠小说才是金庸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1分)

金庸武侠小说的关键并不像金庸自己说的在“侠”; (1分)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在逐渐退隐(超越了弘扬侠义精神);(1分)

金庸武侠小说有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更深远的反思;(1分)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有着独具特色的东方奇幻,这才是吸引读者的地方;(1分)

金庸武侠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通过真实的描写建构出了一个想象奇崛又极具真实感世界。(1分)

徐汇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

科幻作品的价值

①近几年,随着刘慈欣的《三体》获雨果奖,以及《黑客帝国》《阿凡达》等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科幻作品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受众,但这依然未能改变科幻作品的尴尬地位:它既不是科学领域的主流,也不是文学领域的主流,而是被大部分国人习惯看作“科普读物”沉沦在边缘状态。如何定位科幻作品,我们似乎应该厘清一个基本问题:科幻作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②1866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只被称为“独角鲸”的大怪物,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了捕捉这只“怪物”的行动。历经重重艰险,最后发现这只怪物原来是一艘构造奇妙、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船……这是“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所构想的潜水艇。因风而起浪,几十年后,英国建造的第一艘蓄电池动力潜水艇和美国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问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水艇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③科幻“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都已成为现实,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凡尔纳的科幻创作持奉科学主义信念,这一信念相信科学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激发了科学家们探索人类共同经验之外的事物的热情。

④在跨过19世纪末凡尔纳“科学颂歌”的时代后,当代西方世界的科幻创作者——小说作家、漫画家和电影编剧导演们,几乎不约而同地以反思科学技术为己任进行创作。作品中普遍展示科学技术过度发展的荒谬后果,反复警示科学狂人滥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祸害,不断警告资本借助科学技术疯狂逐利,最终将极度危害地球环境和公众安全。

⑤ ⑴ 。但是,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偏偏没有汇入这个潮流之中。相反,他以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坚持他的科学主义创作纲领,他的《三体》系列作品反复表达和图解了这个信念。⑵ 。而值得深究的是,刘慈欣虽然持有强烈的科学主义信念,他的创作并没有科学主义纲领之下应有的乐观。 ⑶ 。粉丝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发现,刘慈欣对未来是越来越悲观了,《三体》更走向了大悲极致——人类文明被轻而易举地毁灭了。⑷ 。

⑥刘慈欣《三体》获雨果奖之后,赞美声之外也有许多争辩,不过争辩的焦点都纠缠在“黑暗森林”法则能不能成立、光速能不能被超越之类的具体问题上,而有一个议题未被认真谈论过——刘慈欣抱持科学主义信念,又有着极大的反潮流勇气,为什么他的作品竟然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了呢?

⑦刘慈欣曾说他受英国科幻小说家克拉克的影响很深。克拉克的墓碑上有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成长。”这种信念有一个天真的核心在里面,内植于刘慈欣的创作中,就是坚信科学可以创造未来,未来的悲观不是由科学导致的。在“反思纲领”的科幻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人类在科技挤压下的无力与无能,或是人性在先进科技面前的挣扎,而与此不同的是,刘慈欣在他科幻小说特设的“思想刑讯室”里,对人性的自私、自大进行了科幻所特有的严刑逼供,这种对于现实世界惯性思维的冒犯与刺激,让读者看到人性的黑暗。正是人性的黑暗,拖曳着刘慈欣笔下的角色们,走向无可避免的悲观未来,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朴素伦理。

⑧有许多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语境中是不会被思考的,或者受到现有社会结构等的制约无法展开思考。科幻能够创设虚拟语境,跳脱当下、跳脱“此在”的束缚,把当下放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下去面对,在种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引发不同寻常的新思考,为我们开启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与伦理实验,激发人类想象、创造、预测、反思,以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

⑨将科幻视为“科普”读物,或认为科幻“多提供了一种文学样式”,都是对科幻价值的低估。科幻作家们想象构造的前瞻与忧思,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而人类的未来,正是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以此来观照科幻,就可以理解为何科幻作品因其不可替代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第②段“因风而起浪”中的“风”“浪”在文中各指“ ”、“ ”。(2分)

4.把下面一段话放入第⑤段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

一般来说,持科学主义信念的作品会向读者许诺一个美好的未来,像凡尔纳科幻中国版本的标志性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就是如此。

A.第⑴处 B.第⑵处 C.第⑶处 D.第⑷处

5.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 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都来源于科幻。

B. 反科学主义创作已然成为科幻作品的主流。

C. 科幻因不属于科学领域而不具备科普价值。

D.只有科幻的虚拟情境才能揭示人性的黑暗。

6.第⑦段论述了第⑥段提出的“为什么刘慈欣的作品与当代科幻主流殊途同归”这一问题,评析其论证效果。(5分)

7.本文依照科幻作品发展流变来展开论述,分析其意图。(4分)

【参考答案】

3.(2分)科学幻想 科技成果

4.(2分)B

5.(2分)B

6.(5分)第⑦段先阐释了刘慈欣坚信科学的创作观的来由,再揭示刘与科幻主流作品对未来感到悲观的原因:前者是人性的黑暗,后者是科技对人性的挤压.紧扣第⑥段的问题,由果溯因且深入一层论证了两者同中存异,论证充分而严谨.

评分说明:“刘慈欣创作观”1分,“揭示两者原因”各1分,论证分析1分,论证效果评价1分.

7.(4分)本文从科幻对科技的推动作用,到预警科技过度发展带来的危害,再论述科幻创设的思想实验的价值.如此展开论述既便于展现并印证科幻在参与人类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又符合认知并能顺理成章得出结论.

评分说明:概括论证思路2分,阐释意图2分.

长宁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艺术电影为何难以赢得大众市场

——从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争议说起 桂琳

①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下文简称《地球》)在2019年新年之际上映后引发了诸多争议。如果单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它的探索是令人尊敬的,电影中的诸多艺术特质也值得电影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但该片最大的问题是,当它将自身定位于走入大众市场的艺术电影,其制作定位和营销定位上都出现了失误。也正因为如此,围绕着它的争论也带来一种讨论的契机:什么样的艺术电影可能获得大众市场的认可,艺术电影又如何走向市场。

②美国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艺术电影由于缺乏可识别的明星与熟悉的类型,就必然利用作者论的概念来整合文本。而在艺术电影文本中,作者代码的凸现正是通过对古典规范的违背,并从古典规范中偏离出来,比如一个不正常的角度,一个被强调的剪接,一种被禁止的摄影机运动,一种不真实的布光或场景变换等等。毕赣的第一部电影《路边野餐》十分符合波德维尔对艺术电影的分析,而《地球》对前作中的“荡麦长镜头”进行了强调与扩展,构成了其在艺术上的继续探索。

③ 但《地球》因为更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对票房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这种需求,不仅加入了明星,还试图将类型元素融入影片之中,想借助黑色电影的类型惯例让《地球》具有更强的市场号召力。

④类型+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借鉴哪种类型,如何将类型引入艺术电影,与导演对类型应用的理念有关。艺术+类型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艺术电影借助类型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类型在这一组合中充当一种工具和靶子,导演借助类型程式来凸现自己对传统和成规的批判;另一种则是将类型程式放在显性层面,突出类型的魅力,而将导演个人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放在相对隐性的层面。

⑤ 从《地球》来看,首先,影片对黑色电影类型的借鉴与毕赣个人的诗性电影追求之间就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黑色电影类型元素的强行加入并没有给影片整体助力,反而成为一种累赘,更谈不上电影借类型来完成一种更高层面的思想表达。其次,《地球》对黑色电影类型本身的类型元素也没有很好地掌握,所以它无法像 《白日焰火》那样将黑色电影本身的类型魅力发挥出来。《地球》说到底还是一部艺术电影,黑色电影类型的加入其实还给它的艺术性做了减分,它也不可能借助类型成功地走入大众市场。

⑥老到的营销方略能激发类型预期,一旦营销已经告诉观众去期待一个他们最喜爱的形式,那么就必须履行诺言。从《地球》的营销策略来看,正是犯了电影营销的大忌。选择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从广告词上又强调了《地球》与浪漫爱情片的类型十分接近,而影片实际的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即使从类型上去划分,这部电影所借鉴的黑色电影与浪漫爱情片也根本是两个类型。黑色电影本身是带有批判意味的一种类型,《地球》在营销上却突出了浪漫与甜蜜,这种营销定位必然带来后面的口碑恶果。同时,如果观众没有一定的艺术电影素养并对毕赣前作比较熟悉,《地球》艺术创新部分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观众看得莫名其妙并感觉上当受骗完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完全不应该苛责观众。

⑦一个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本身应该包括不同种类的电影,这些电影的营销策略和目标受众也是不同的。以美国电影市场为例,好莱坞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基本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电影等级:第一是大片,作为主流制作处于第一级,这些电影的平均预算达到一亿美元,其中1/3预算用于市场运作,其内容就是为多媒体市场来设计的;第二级包括六大媒体联盟的子公司发行的艺术电影,类型电影等,其中有主流的一线明星,而且影片有成为市场黑马的潜力,这些电影的预算平均为4000万美元;第三级是由独立制作发行商开发的小众电影,通常花费在1000万美元以下,是为特定的市场生产的小众电影。

⑧以这一分类为参照,《地球》应该属于第二级或第三级的电影,它的电影预算和其电影预期收入也应该属于这个级别的。它不仅应该在制作预算上有所克制,在营销上更应该突出自己的艺术特质,营销方案围绕艺术电影的核心受众来展开,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一次所谓断崖式的口碑现象了。

⑨ 围绕着《地球》的这场争论对中国艺术电影发展和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艺术电影导演需要考虑自己的每一部电影定位到底是什么,如何制作和营销才是最合适的选择。而电影市场的成熟,不同预算和市场预期的电影划分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这样有才华的艺术电影导演走得更好更远。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3.第②段加点词“作者论”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4.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尽管存在失误,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在艺术成就和盈利两方面都超越了《路边野餐》。

B《地球最后的夜晚》本不该定位于走入大众市场,因为该片事实上是很适合“小众”的。

C毕赣把自己的艺术表达隐藏在黑色类型之后,造成大众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难以接受。

D《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时所强调的影片类型与实际出入很大,招致市场的差评是必然的。

5.第⑦段以美国电影市场的分级为例,对其作用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证明了不同种类的电影在市场上共存是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应有的常态。

B为《地球最后的夜晚》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走向大众市场指明了道路。

C为国产艺术电影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避免口碑恶果提供了权威的参照。

D证明了每部电影都有其既定的等级,越级营销将会扰乱电影市场的秩序。

6.如果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仍定位为走入大众市场的艺术电影,请运用本文的相关观念为其制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4分)

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参考答案】

3 答案示例:艺术电影导演就如作者,在创作中呈现违背古典规范的某种一贯的(或持续的)个性化的(或可识别的)艺术特征(或探索)。

4 D

5选D得3分,选B得1分。

6答案示例:(1)清晰定位艺术+类型的显隐侧重。(2)融合好类型元素和艺术理念,完成更高层面的思想表达。(3)掌握发挥类型魅力,为艺术性加分。(4)参照美国电影分类定位,准确定位制作预算。

评分说明:从营销角度提的建议不给分。

7答案示例:本文由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争议一事提出探讨的主题(或论题、议题):艺术电影为何难以赢得大众市场(或艺术电影如何才能赢得大众市场)。然后以《地球》的失误为例,从制作定位和营销定位两方面分析论证,得出不合理的制作定位和不合理的营销定位是艺术电影难以赢得大众市场的原因的观点。最后,作者肯定了这场争论的价值,对艺术电影的制作和营销提出了期望(或建议)。

杨浦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数字传媒的技术审美性

①现代社会的审美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拓宽,科技产品也出现日益审美化的趋势,“艺术的技术性”和“技术的艺术化”已经把“技术”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知道,科学与艺术本是人生的两极境界,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而今,这种目标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接近抑或融合起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技以其穿越时空、启迪想象的发明创造,将科学与诗、精密的数学与鲜活的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丰富的颇具审美感的产品,生动地体现了科技文化与审美文化的融合和互动,让技术的艺术化成为数字传媒时代的文化新表征。这似乎印证了法国作家福楼拜一百多年前的那个预言:“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

②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以后,机器自动写小说、作诗、作曲、作画等程序软件的广泛应用,充分展示了信息科技强大的艺术功能,多媒体、超文本的便捷操作,大大提升了数字技术的审美水平。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码摄影、手机视频以及层出不穷的移动多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让数字技术工具及其内容承载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生动写照,其所创造的艺术新形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艺术世界。现代可视化技术将数码计算、胶片处理、视屏影像等扩大到三维音响和虚拟实体的仿真技术领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超宏观世界(如宇宙星云分布)或超微观世界(如DNA的双螺旋结构),甚至一些非感性的科学法则等,都实现可视化处理。中国古代诗论家所推崇的那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诗意胜境,被营造得切切诱人。原本抽象的法则规律和无涉情感的技术工具,借助新技术自身的优势,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活多变的融视觉、听觉乃至触觉体验于一体的想象性诗意空间,释放出了无比丰富的感性魅力,蕴含着艺术审美的诗意,它们在带给我们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让我们获得更新奇的审美享受。有研究者指出过这一点:“实际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

③数字传媒技术的艺术功能和审美特性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形成了现代艺术观念的“祛魅”方式。电脑的“无所不能”和网络传播的“无远弗届”,已经把最便捷的“祛魅”工具交给了普通网民。键盘、鼠标的“屏幕叙事”让“咫尺天涯”凝聚为“瞬间永恒”,只需“挫万物于光标之处”,便能“得精彩于眉睫之前”。人类曾认为获得“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理想”,“但是,电脑与现有通讯线路的联姻将使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

④不过,此时还应该看到,“技术的艺术化”或“艺术的技术性”留给我们的并非都是赏心悦目的诗意享受。 “高科技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在揭穿迷信、打破神话、终止愚昧的同时,也可能熄灭留存于人们心中的那盏诗意幻想的油灯。阿波罗号登月成功终结了嫦娥舒袖、玉兔捣药的广寒宫神话;试管婴儿的降生给生命孕育的神秘和血缘人伦的神圣打上了问号;直拨电话、光纤通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确实方便快捷,却又消除了昔日那种‘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槐花盼郎来’‘望尽天涯盼鱼雁,一朝终至喜欲狂’的脸红耳热的幸福感。还有高速公路上的以车代步和蓝天白云间的睥睨八荒,让人体验到了激越和雄浑,但同时又排除了细雨骑驴、竹杖芒鞋、屐齿苍苔的舒徐和随意。”

⑤新媒体技术的艺术审美性给既定的艺术范式造成了影响。网络文学、数字艺术、动漫游戏等,长于采用图文语像汇流的多媒体样式创造出“通感”化的艺术形式。于是,网页顶替书页,“看”代替“读”,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新媒体审美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范式。昔日的“物理艺术”变成了融图像、文字、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作品,它们音画两全、界面旋转、声情并茂、图文并显,完全相异于传统的艺术却能相容于现代技术。覆盖星球的联网计算机、移动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电子接收终端,它们的工艺设计、精致程序和强大功能本身就是一件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而网页上排列的菜单和指令,各类链接、选择标记、期待点击的变色字符等等,无不蕴藏着恒河沙数般的作品存量和无以穷尽的信息奥妙,足以让欣赏者观古今之悠远、通四海之浩瀚,这不就是审美的境界么!而在艺术审美观念上,数字传媒技术也从多个方面改写了传统艺术审美的逻辑原点。例如,现代技术审美奉行“自娱以娱人”的功能模式,坚守的是“娱乐至上”的文化理念,用草根性视听快感实现消费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从审美主体性上看,新媒体把创作主体的身份从“作家”转换为“写手”,从“艺术家”变成技术“操盘手”,把“人人都可当作家”的梦想变成网络现实,这便是数字传媒特殊性规制的技术审美性的必然结果。

3.第③段加点词语“袪魅”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第②段空格处,句子安排的合理顺序是( )(3分)

①数字技术在真理与真情之间展现了人类的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情思,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

②它把神话和史诗变成现实,把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哲人的求真精神完美地融为一体

③ 数字技术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

④把艺术家的种种超越时空的奇幻想象转化为科学家丝丝入扣的严谨探索

A.①③④② B. ③④②①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5.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明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融合与互动的。

B.说明科学与艺术本来是人生的两极境界。

C.对“技术的审美性”另一面进行了补充说明。

D.对“技术的审美性”做了具体而深入的阐释。

6.分析第④段的语言特点。(4分)

7.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

3. 数字传媒技术(1分)消解(消除/去除)(1分)了传统艺术/现代艺术/艺术的神秘感和魅惑力(1分)。(2分)【扣分点】

4.D(3分)

5.C(3分)

6. (4分)

入题角度:整散结合、多用整句、排比、文学性(引用古诗)皆可。(1分)

举例1分(例子须与角度对应)(如古诗和“细雨骑驴、竹杖芒鞋、屐齿苍苔”的四字句等等)

效果1分(须与角度、所举之例对应)

主旨1分:使人深刻地感受到数字传媒消解的情感具有文化性和历史感。【或:技术的艺术化/艺术的技术性/高科技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消除了诗意的享受/诗意的幻想/诗意的情感。(仅抄写“熄灭留存于人们心中的那盏诗意幻想的油灯”不给分)(1分)】

7.(4分)

文章首先引出“现代社会的审美领域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拓宽”/因为技术的进步“科学”与“艺术”相融合/数字传媒技术使艺术与技术相融的话题(1分),

然后引用生活事例阐明技术不仅创造出艺术新形式,也消除了我们对现代艺术的陌生感/其所创造的艺术新形态大大丰富了人类的艺术世界(科技作用于艺术,使人们的审美体验、审美享受更丰富),也消除了艺术的神秘感和魅惑力(1分),

另一方面,数字传媒技术也可能使生活的诗意消逝(1分),

新媒体技术的艺术审美性给既定的艺术范式造成了影响(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范式,也同时改变了艺术审美的逻辑原点)(1分)。

浦东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警惕“宫斗文化”背后的创作误区和价值偏差

王彦

①是职场晋升秘籍,是青春情感指南,你醉心于以恶治恶的扬眉吐气,她沉迷在嫁得好比干得好的尊崇荣耀……宫斗戏码来来往往,图的是所谓收视“爽”感,却也用八卦历史、尔虞我诈覆盖了光明磊落的奋斗、昂扬向上的志气。若卫视收视率、视频网站点击量榜单被宫斗剧占据重要位置,观众视线被“宫斗文化”的雾霾笼罩,这会给文艺生态和价值取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思索。

②宫斗剧始于2004年。2010年至2013年间,诸多热播宫斗剧先后创下不俗收视率。经历了间歇低迷之后,近两年进入又一波热潮,且大有“网台联动”之势。

③观众用“爽”字形容观感,折射出宫斗剧刷屏的部分原因——在泛娱乐化的潮流里,一些创作者用“争风吃醋”“机关算尽”“一路开挂”等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去迎合人性中浅薄的一面。只要有所谓明星获得关注,所谓作品获得流量,自有不尽利益滚滚来,哪管无边低俗萧萧下?资本逻辑下,这样的功利创作给业界带来了误解——似乎影视作品只需用泛娱乐化的满足视听感官刺激便可,而无需追求思想启迪和精神美感,更遑论承担社会责任与价值引领。

④宫斗为何“爽”?因为宫斗剧的创作者、营销者,常把后宫伪装成职场,把后妃争宠当作奋斗向上来宣扬,以此迎合一些人图轻松、求刺激的娱乐需求。《甄嬛传》刷屏时,营销者借甄嬛之口“提点”职场白领,“在这宫里,有利用价值的人才能活下去,好好做一个可利用的人、安于被利用,才能利用别人”;《延禧攻略》轰炸视频网站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如不主动‘撕’,就没人知道你委屈”等台词被包装成人生智慧贩卖给年轻人。

⑤这便是某些宫斗剧误人最深之处:它们以缓解生活压力的面貌出现,却在不经意间释放阴暗、消极乃至病态的能量。“爽”到后来便是“醉”,虚无的满足混淆了真实的付出,复仇上位的快感湮没了脚踏实地的思考。

⑥事实上,剥掉其“爽”感外衣,所有宫斗戏码本质雷同:以你死我活的丛林法则为戏剧推动力。无论剧中人的初始设置为何,他们拼死争斗的目标是单调的:男人争权力,女性争恩宠;他们向目标攀爬的方式也是一致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多年来前赴后继的荧屏宫廷中人,他们身处奢华的生活场景,其命运分野不在于品格高下,只在于“腹黑”程度。在无尽重复、为斗而斗的皇子夺嫡、后妃争宠戏码里,人性中恶的一面被不断放大,厚黑等处世哲学被无限推崇。整个宫廷,人人表面光鲜内心阴暗,如同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⑦要警惕的是,影视作品是受众最为广泛的文艺作品样式。宫斗剧一旦霸屏,它们面向的便是千家万户。在宫斗刺激中,焦虑被放大,价值被模糊。宫斗文化一时风行,看多了两面三刀的倾轧大戏,一些人恐怕会对嫉妒心爆棚、利己主义至上感到麻木。在宫斗剧的陈腐空气里呆久了,如果心胸变得狭窄,受众又如何能知晓历史、欣赏美好、感知幸福呢?

⑧别言之凿凿相互倾轧、钩心斗角、媚上欺下的宫斗泛娱乐戏码是为了“观众的需求”。影视剧需要有矛盾冲突来增加戏剧张力。但冲突中的人物、困顿时的角色,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去克服阻力,用善良和宽容去感化对手,用勤奋和智慧去消解危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推崇的就是以宏远之心看待世界,以淡泊之心看待自己,以仁厚之心看待他人的精神境界。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把小我融入大我”,同样与之相符。

⑨文以化人,艺术养心,我们需要有着社会担当的创作者去引领大众,需要有着向上向善力量的文艺作品,在潜移默化间让受众走向光明,开阔心胸、感恩时代,笃信奋斗的价值、明白追梦的真谛。明乎此,创作者理应幡然醒悟,宫斗可休矣。

(选自2019年02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3. 第①段“雾霾”一词形象地说明“宫斗文化”具有 性和 性。(2分)

4. 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爽”形容观感,反映观众普遍追求影视剧的感官刺激。

B.低俗庸俗媚俗的创作,是“宫斗剧”获得观众的重要手段。

C.泛娱乐化的环境,导致了“宫斗剧”的作者无视思想启迪。

D.缺乏社会责任担当和价值引领使“宫斗剧”失去观赏价值。

5. 依据文意进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本逻辑不幸成为近几年影视剧创作的严重阻力。

B.观众长期受宫斗剧浸染,将对现实人生产生错觉。

C.丛林法则并非完全不可以成为剧情发展的推动力。

D.影视作品的创作和播放,应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6. 概括本文⑥⑦⑧三段的论证思路。(4分)

7. 《哈姆莱特》也写了宫廷争斗、个人复仇等内容,却广受赞誉。结合本文作者的思考,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3. (2分)迷惑性、危害性 (迷惑性、危害性各1分)。

4. (3分)【B】

5. (3分)【A】

6. (4分)第⑥段从本质上指出宫斗剧以丛林法则为戏剧推动力,存在价值偏差;

第⑦段分析了宫斗剧霸屏会造成模糊正确价值,崇尚利己主义,使人心胸狭窄等严重后果;

第⑧段提出了正确的创作理念(或建议),推崇积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三段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4点每1点1分)

7.(4分)(1)创作手段:《哈姆莱特》虽然也强调剧情的紧张激烈曲折,也重视观众的需求,但不是用八卦历史(或娱乐刺激)来迎合观众,而是通过情节的延宕、人物内心的冲突、人物性格的矛盾来吸引观众,突显悲剧的艺术魅力。(2分)

(2)价值取向:虽然也写了宫廷阴谋争斗,但反映的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思考的是生与死、亲情与爱情、责任与担当、荣誉与尊严等人生问题,彰显的是正义的力量和人文主义理想。(2分)

奉贤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9题。(17分)

评论家的角色

①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虽有专业评论家,但没有职业评论家。职业评论家的养成,有赖于激浊扬清的舆论环境,相对优渥的稿酬回报,实施完善的版权法制,以及不为人情所累的公序良俗。而国内普遍存在的是“兼职”评论家,主要有三类: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二是各级政府部门主管的学会和课题评委,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构成一个特别的要津序列;三是体制内外的“独立”评论家,有其他“谋生”之道以全身。至于纯为宣传炒作的吹鼓手和段子手,则不堪评论家之誉。局面如斯,评论家要拭亮本真的性命颜色,发出坚韧的真理之声,认清守持的身份角色,就显得尤为可贵。

②然而当下,在社会泛娱乐、全民爱表演的大舞台,身处一隅的评论家,如尚能不为秀场所动,恐怕已是难得的操守。时髦华丽的影视圈,“捧杀”与“棒杀”仍轮番不倦;外热内虚的戏剧圈,为绵续“家业”而彼此加持,其所余留的“捧杀”,也许还算是一种温柔的进步。实际上,爱“看戏”与爱“演戏”的交会,向来都传统有自。但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上,无论戏里戏外,这种观演互动所应有的边界理性与高尚格调,始终没有健全起来。一个尴尬的视盲在于,“经院派”的理论家尽可高蹈于书斋,“经世派”的评论家却必须出入红尘,近察遥观,针砭冷暖。但如果一个评论者的出场只有“姿态”而没有“态度”,如果他的言说只安逸于贩卖仿制古董的山寨货,或沉溺于拼装舶来术语的二手货,他在文艺群芳谱中能获取什么令人尊重的角色?

③评论家的存在感,不在于扮一个在海边数贝壳的渔夫,有太多文秘和娱记可以胜任;评论家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冒险家”,他要在艺术家们筑起的作品群屿中,开辟自己的航路,树立自己的旗杆,绘制自己的地图。换言之,评论也是创造。这就意味着,勇于发现、探求真理、秉笔直书,是评论家的天职。

④但是,为什么各种作品盈耳夺目,各种评论也浩如烟海,优秀之作却越发稀见?有人说,国民文化素质不高,艺术创作不理想,文艺批评也就好不到哪儿去。是这样吗?评论家就是这样委过于人,得过且过,无过则喜吗?竹篮打不了水,破布织不成锦。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但事实每每令人诧异。比如一个剧团,内设艺委会,外聘专家组,仍免不了奇葩之作,它们或内部试演即收,或两场三场则罢,即便是有幸获得资助“风光”一时,却转瞬即逝,末了谁也不会记得半点泡沫。请问,那些滔滔不绝的评论家们,真的“在”吗?

⑤这的确是个全民评论的时代,谁都可以也有权对任何作品评头论足。【a】专家在各类艺术节会、项目资助中,也肩负着评论家的重任。【b】但仍有相当作品“三稿五稿不如一稿,七稿八稿不如不搞”,现场一观,不忍卒睹,造成大量人财物力的浪费。【c】骑墙派的评论者总爱讲什么 “见仁见智”,似乎左看这部作品不好,右看也是好的,捣糨糊,和稀泥,你好我也好。这不是评论家,是诡辩家。【d】问题在于,文艺创作的特质注定了其带有不可复制、不可计量的灵感性和天赋性,作品的成功与否,固然“勤奋”是某种必要条件,却非充要条件。我从来主张,一部作品如果初稿扎实,则具备了愈臻完善的根基;否则诸如七稿八稿、“改好了就是好戏”的说法,纯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十年磨一剑”的前提,它得是一块好铁,而非一堆烂絮。非常遗憾,许多作品起点便皮之不存,但是评论者或评委们却“曲尽衷肠”,任其方枘圆凿甚而南辕北辙,遂真话不出而庸作不止。

⑥我们亟须呼唤良心评论家的慧识与担当。某些评论家只能美其名曰“社会活动家”,而不是艺术批评家。这都是信奉所谓“功夫在诗外”的拱手师爷、袖手先生,真才实学者少,滥竽充数者多。评论家必须是一个专业且敬业的“治水家”,守住创作的生态之堤不使溃决,是以方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⑦评论家本当大有作为。不过,评论者倘不被人讥为无行的 “文人”或谄媚的“骚客”,他就必须要有深厚的修为和独立的思想。事前围观,事中拍手,事后推责,于公无补,且人格尽失,要评论家何为?严肃深挚的评论不是街谈巷议,评论家也不是网络“水军”,他要有生于忧患的情志。评论家也不是戏迷,不是票友,他要有穿石掘冰的审辨。评论家不是古旧货囤积商,不是快销品推销员,而是思想王国的缔造者,是一个 “预言家”。他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明人所未明。艺术家必要有他的创造,则评论家必要有他的发明。鸿蒙开辟至今,发明即是创造。

⑧评论家在 “冒险”中拓展新路,在“治水”中守护良知,在“预言”中启示未来。日影迁移,太阳有常。常道若废,则万象失真。归根结底,评论家天然就是一个行走无垠的思想家,是真理的捍卫者和黑夜的秉烛人。

4.对第②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边界理性”与“高尚格调”的不健全说明今天的评论界的自我定位既模糊又偏低。

B.“捧杀”看似温柔,实际与“棒杀”一样,皆是评论者出于个人利益而作出的不当评价。

C.“经院派”的评论家是远远比不上“经世派”评论家所具有的的责任感和认识深度的。

D.只有“姿态”而没有“态度”的评论家,由于丢失了对本真的坚持,终将为人唾弃。

5.根据上下文,理解第④段中“竹篮打不了水,破布织不成锦”的含义。(2分)

6.“但真正的评论家不能撂下碗抹了嘴就走人”,这句话是从第⑤自然段中抽出来的,应该插入原文哪一处? ( )(2分)

A、【a】 B、【b】 C、【c】 D、【d】

7.第④段作者质问:“那些滔滔不绝的评论家们,真的‘在’吗?”联系上下文,探究作者所谓的“在”在文中的多重内涵。(3分)

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安逸于贩卖仿制古董的山寨货,或沉溺于拼装舶来术语的二手货”,批评了那些只会人云亦云的评论家。

B.作者认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提升艺术创作,就会涌现一批优秀的文艺评论之作。

C.作者认为成功的评论作品不仅要有勤奋的因素,还得带有一定的灵感性和天赋性。

D.作者认为即使是全民评论时代,真正的评论家进行作品评论时一定是敬业的、有担当的。

9.纵观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逐层推出“评论家天然就是思想家”这一论题的。(4分)

【参考答案】

4.(3分)D

5.(2分)评论家得过且过,委过于人,就成就不了优秀的文艺批评之作。

6.(2分)A

7.(3分)(1)人在(2)良知(责任)在(3)作品在。

8.(3分)B

9.(4分)首先,作者指出国内“兼职”评论家的组成和希望达到了理想要素;接着,由国内评论家的现状指出了评论家应该如“冒险家”一样勇于发现探求真理;然后又进一步地阐述了评论家应该要有良知和担当,还要有深厚的修为和独立的思想,要有所创新;最后,总结全文,指出评论家天然就是思想家。

金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5分)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②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③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⑤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⑥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⑦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⑧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6日)

3.第③段中的加点词“繁花”和“野稗”在文中分别指 (2分)

4.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5.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新技术转移了我们的文化话语权,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

C.当代文化人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D.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技术条件升级而改变。

6.阐释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7.联系文章标题,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评析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4分)

【参考答案】

3.(2分)新技术带来的许多便利(好处)和许多弊病(不足)。

4.(3分)用尼采等三个例子阐述每一次技术升级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引出第5段对“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的阐述,同时与第6段文字相照应。各1分。

5.(3分)B

6.(3分)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一方面要让现代与传统、高雅与所谓“低俗”的文化展示各自的美,一方面要欣赏包容“现代”和所谓“低俗”的美,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实现和谐美丽的文化中国。注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手段或途径,写出其内涵2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目的,写出其内涵1分。

7.(4分)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标题中的“文化土层”就是用了比喻,很形象。文中有许多地方如“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形象地论述了在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得很肤浅。比喻论证方法1分,例子1分,联系文章标题和结合内容分析2分。

黄浦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投食下的阅读饥饿

鲁敏

①投食,一个比拟,像动物园里那样,给笼子里早已不猛的野兽丢些死鸡活鸭……这是个有点调笑的说法。调笑是为了减轻内心的不适感。我老觉得,我们现在的阅读很像是投食模式。投食的主要表现是榜单、书目、名人推荐、月选季选年选等。一到周末或月底的进食时间,流水线一样的资讯平台就开始推送了,详尽的内容简介、写作特色、章节摘要、专家评说,切成很小的碎块、撒好了提神的调料和悦目的花边,排列整齐地进入到我们各自所趴着的笼子里。如果你是一位在某个领域小有名声的人士,出版社还会直接把书给扔进来。这情况多么令人满意,你都不用动半根指头,就可以非常及时地进食到本季最时新的读物。

②某天,有个摄制组来家里拍东西,主持人随手拿起茶几上一本书,语调喜悦:“哦,我刚刚在某老师家也看到这一本哎。最近,老是听到人说哎……”我立即知道,我与“某老师”,还有别的一些老师,准是在同一时间被空投了同样的东西,都是刚刚打开包装,热气腾腾地放最靠手的地方,而这本书的下方,稍微带点陈灰的,是一堆同样来源的书。我不知道,我将在何时、或者是否真的会去拿起刀叉张开嘴巴……绝非胃口不好,相反,阅读上,这些年我一直饥饿,这满目琳琅、饱食终日的饿,已致严重的营养不良——听听,连我自己也要脸红了,多么矫情的令人反感的说法。

③我当然知道真正的供给不足是什么样的。从五十年代的前辈们那里,我们都听过许多关于阅读的故事,在那灰蓝色的回忆光圈里,他们到废品回收站找书、到贴有封条的仓库偷书、步行三个小时到一处去借书连夜急读并于次日凌晨交到下一个风尘仆仆的接力者手中。我的一位同行,是六十年代生人,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多次用一种不可思议地语气提起,他整个青少期的阅读,就是靠各种“意外”与“撞运气”,得以与某书碰上,然后就抱住死啃,啃得连碴子都不吐。他最神奇的是在垃圾堆里捡到过好书,拍拍灰,塞裤子口袋就拿回去读了……每每听之,我总是啧啧不已,并且有种向往的心态,觉得那种匮乏,一方面是残酷的、压迫的,可其中又有种初恋般的纯度与浓度,甚至带有传奇的美感。

④我这心态显然也是不大健康。这所谓的美感,是出于我的主观视角,是对比而生的,对比于当下的食欲僵死。投食而来的那些书单,一拨又一拨,挤挨挨、满当当地进入视线,爱恋的感觉就此稀薄了,似已没了起初的忠贞和虔诚,因它们不是我日思夜盼、苦苦求索而来的,甚至可能是并不需要的、伴有轻微质疑的。常常的,打开一本书,那样讲究的字体与排版,花了大心思的封面,体贴的、连配套的书签都备好了,可是啊,负疚地长叹,不想打开。我害怕会碰到反复碰到的情况,那既不甜也不苦,既不烫也不冰的滋味,都搅动不了齿舌,更何谈心肠与脑袋。当然,是可以看的,足可以翻上大半天,并也会条件反射地发笑与点头称是,直看得圆滚滚的、挺胸凸肚,可随后只消半个黄昏,就没了,就饿了,加倍的饿,空洞到极点的饿,并伴有异常的伤心,为那书,为它那好看的样子,为我对它的无情遗忘。更绝望的是:那不独是那本书的命运,那更是我的、我们的。

⑤我饿着。我羞耻于这种饿,像得了道德败坏、见不得人的病。这怨不得别人的,为什么会在大丰大收、供给丰沛到过剩的背景下如此之饿?是我的无能,是我自个儿丧失了觅食和追求的能力,去荆棘、去莽原、去冰雪中捕食的能力,从被抛弃的垃圾堆里、从加锁的门背后、从被打包变卖的废品中,翻找到那些破旧、残缺、没了用处、味淡如水的,但真正适配自己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吃大路货?为什么要叼起降落到眼跟前的发亮玩意儿,好像新晋小开总要赶上新品发布似的,哼哼唧唧地表示津津有味,以大合唱、团体操的标配方式来阅读、思考、发声?想想看,这真是可怜而贫瘠的局面!

⑥大概正是出于这种恐慌的心理,每次看到书单,看到排行榜,看到几乎像课堂作业般整齐的赞美式反馈,我总升腾起一阵迷雾般的焦虑,我不知道我能否有勇气立即站起身、跑出去,趁着肢体与脑力尚未完全绵软,离开这无需任何心力的富足之地,跃入旷野,跃入干涸,激活被干扰和驯化过的视觉与嗅觉,恢复那种挑剔但准确的灵敏,重新长出野蛮有力的肌肉……最终,在视线尽头的大地深处,在被忽略被冷落的地方,在依稀可辨的光线中,遭遇到我一直寻找和渴求的那本书。

3.用简洁的话对第①段中加点词“投食模式”加以解释。(2分)

4.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描摹昔日人们因读物贫乏而遗弃阅读的景况。

B.为展开对阅读现状与文化命运的思考作铺垫。

C.突显作者对真正供给不足状态的熟稔与忧惧。

D.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当下阅读丰沛现状的珍惜。

5.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面对大量书籍,感觉营养不良的原因,是严重缺乏阅读时间。

B.对于过度讲究字体与排版、封面与美观的书籍向来嗤之以鼻。

C.担心自己会在阅读过剩的环境中丧失自主阅读的追求和能力。

D.每次看到书单和排行榜,就会激发自身阅读寻找书籍的动力。

6.分析第⑤段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分)

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参考答案】

3.(2分)答案示例:以榜单、书目等为内容,固定时间,精细加工后流水线一样推送的被动阅读模式。

4.(3分)B

5.(3分)C

6.(4分)答案示例:本段的语言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丰沛的情感,论说富有气势。先用比喻把阅读的饥渴喻为一种病;再用设问引出阅读过剩下个人阅读能力削弱甚至丧失的感伤;接着用排比罗列陈述阅读应在的地方;在此基础上用一串问句,反思当今读者随波逐流的现状;最后用长短结合的句式,表达作者的悲叹与忧思。全段一气呵成,发人深省。

7.(4分)答案示例:本文先从投食阅读这一现象入手,引出对当今阅读现状思考的话题;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强调当今看似丰沛实则贫瘠与往昔看似贫瘠实则丰沛的阅读状态之间反差;进而辩证思考物质丰盈与精神匮乏之间的矛盾,表达对阅读现状乃至我们命运的反思;最后照应开头,呼吁人们进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主动阅读。

评论